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解读颐和园的前世今生,探寻颐和园中的犄角旮旯,品读颐和园长廊画的故事,带您领略的皇家园林文化和艺术。本书包括历史渊源、昆明湖、万寿山和长廊画四部分内容,从清漪园到颐和园的发展变迁,从颐和园中建筑园林布局到美轮美奂的长廊画艺术,全面解读颐和园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使读者从中领略颐和园的独特魅力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建筑感兴趣的人还是建筑从业者、导游人员、旅行爱好者,本书都能满足您的审美与文化需求,成为您闲暇时全面了解和欣赏颐和园的必备指南。
乡村与城市是互补关系,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和鼓励,其必然要有所发展和演变。当前,乡村民宿业蓬勃发展,能抓住机遇的人应该因时而上,迅速转型,这样既有可能赚到真金白银,又能展现情怀。本书就是要探索有志于开发乡村民宿事业的同仁如何借此机会破局和突围,在今后的十年掌握自己的命运。 乡村如何带我们回到梦中的桃花源?莫干山乡村民宿的实践范本说明莫干山的民宿不是简单的民宿,背后的故事是一条“互联网+”和万众创新相结合的线索。我相信未来五到十年,乡村民宿会成为投资者和参与者的桃花源。若要五年之后有所收获,那么现在就要开始去研究。
《藏在木头里的灵魂:中国建筑彩绘笔记》是一本描绘介绍中国建筑的画谱手稿,完成于十八世纪,作者是姓名、履历已不可考的法国传教士。原书分上下两册,共包含188幅绘画。上册主要是建筑常用工具、砖瓦墙、照壁、亭子、桥和塔。下册主要是大型整体建筑结构和住宅内部摆设、台等。在没有影像的时代,来自西方传教士(或学者)通过绘画这种方式记录着他们了解的东方世界。通过这些绘画也让西方世界对于东方古国有更直观的感受。另外,书中的才华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哪怕仅仅当作装饰画册来看,也是美不胜收。
《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一经问世,旋即轰动中西学界,引发了围绕东西方治学理路的大讨论,波及美术史学科以外,绵延至今。以圭璧钟鼎为国之重器的礼制艺术时代如何兴起,又如何逐渐衰亡,演变成以宗庙、宫殿与墓葬为主体的建筑性纪念碑时代?长安,这个从土木方兴时起就不断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时期统治者的荣耀?一座座零散而无言的坟茔和祠堂,如何诉说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普通家族的懿德?而这些具有明显公共意义的礼仪美术传统,又如何在汉代以后转化为艺术家打造个人历史的艺术行为?《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尝试打破美术史研
本书在出版形式上主要采取“日课”的形式,即一日一课,将系统的古建筑知识进行拆分,读者每日读一篇图文结合的小文章并从中了解一点古建筑方面的基础知识。本书在内容上主要选取王其钧老师绘制的中国古建筑图画,并将其进行筛选及系统的编排和分类,将其分为“古建筑构件”、“宫殿建筑”、“园林建筑”、“中国民居”四大部分。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简史”,介绍了建筑和建筑艺术的起源、文明前建筑、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埃及、波斯、欧洲、伊斯兰、南亚、东亚、印第安等各种古代和现代建筑风格,从艺术的角度,通过500张经典建筑照片和图例,介绍了各种建筑风格的背景、特征和来龙去脉。文字凝练易懂,知识性强,体现了作者广博的阅读和大量实地考察下的创见性和深入思考。
对传统的每一次深情回望,都让我们心生敬意。这是一本可以让你很享受的关于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普及读物,然而又不只是讲中国传统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作者赵广超先生从“家”开始,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你带入中国传统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斗栱……四合院 、风水、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有的是谐趣甚至诗意隽永的语言,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传统木建筑文化娓娓道来。
这是一本建筑旅行手册,这是一本罗小姐的旅行笔记。她用清丽而鲜活的文字,带你开启建筑之旅,从北京到伦敦,从金门到巴黎。告诉你如何定制自己的建筑旅行,一步步讲解怎样把城市与建筑玩出自己的小新意。这里有园林深处海棠花下的夜色来袭,这里有辉煌的古文明下的长叹与深呼吸。勇敢地走出去,每一个人就都能够实现属于自己的建筑之旅。她可以,你也可以。
19世纪末,瑞典年轻的探险家斯文·赫定怀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迷恋来到了中国西部的新疆,在经历了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死亡之旅”后,戏剧性地发现了被风沙湮没1600余年的古城楼兰,斯文·赫定带走了大批九百年前珍贵的中国佛教文物。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中国西域考古热潮,一场国际寻宝竞赛从此展开。高昌古城揭开神秘的面纱,消失多年的摩尼教意外现身。1839年,美国探险家斯蒂芬斯遵循神话传说的暗示,发现了著名的玛雅古城科潘。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从地球上消失得无影无踪,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 感叹万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
这本图典横跨了5000年人类文明发展史,收录了432座风格迥异的世界建筑。从古典到当代,从大教堂到摩天大楼,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建筑类型和风格。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帮您了解各类建筑的形态美,理解每个时代的信仰、社会情感和审美情趣;一目了然的设计理念分析,让对建筑一窍不通的入门者也能迅速看懂建筑大师杰作的独特之处,感受艺术和生活的真谛;图文结合、板块清晰的排版方式摆脱了建筑书籍的沉闷枯燥,打造轻松快捷的信息查询平台。无论是对建筑感兴趣的入门者还是建筑领域从业者,这本书都能满足您的审美需求,成为您闲暇时全面了解和欣赏世界建筑的指南。
这本书不是教科书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鉴赏手册或装潢指南。这本德波顿积数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从一个极其独特的角度,审视了一个我们看似熟悉、其实颇为陌生的主题:物质的建筑与我们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人为何需要建筑?为何某种美的建筑会令你愉悦?为何这种对于建筑美的认识又会改变?建筑与人的幸福之间到底有何关联?德波顿从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足以颠覆你日常的那些有关建筑的陈词滥调,会促使你从根本上改变对建筑、进而对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态度与追求。
说园、游园、园景、园趣。一代园林艺术宗师陈从周,品鉴中国园林经典之作插图珍藏版!园林理论家刘天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李振宇倾情推荐!本书精选著名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先生脍炙人口的美文,从“说园”“游园”“园景”“园趣”四个维度,概述中国园林艺术,解析传统造园工艺,品鉴园林艺术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联,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造型美、文化美和意境美。全书配以全彩插图及陈从周书画作品,既有深厚学养,又有诗情画意。
本书为作者七年考察中国将要消失的古民居的心得总结,涵盖贵州、河北、山东、广东、浙江、陕西、湖南、内蒙古七个省,涉及报京村、蔚县、乌镇、安化等三十余个县城、村寨,完整记录了这些地区古民居现状,展现了古建之美。堪称一部近百年民居建筑存在与消亡史。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更是具有感情和温度的人类活动载体。他们具有各自独特的时间和生命,是能够与人的精神世界发生关联与作用的,是人类情思的具象化表现。是每一个红尘过客寄托自己“存在”的方式。而在这其中,尤以见证人类生命和历史的民居为。愿民居记忆永不消逝,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
本书用活泼的语言、漫画的形式,结合历史故事,使读者可以从整体上快速了解整个欧洲建筑的发展历史,包括古典主义和洛可可是怎么双双出现在法国的,近代第一建筑是否只是座温室,20世纪初欧洲建筑圈儿到底有多乱,等等。本书适合欧洲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建筑历史文化的大众读者阅读。
一间图书馆如何关顾人对光线的不同需求?一栋新的办公楼如何尊重人对季节温度的感受?一座岛屿如何重新焕发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光辉?作者有感于自己近十年来的思想变化,通过对“大家的森林·岐阜媒体中心”、爱媛县“大三岛计划”等建筑项目的梳理与沉思,指出现代主义建筑的极限,并展现出在这个时代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建筑可能性。人们塑造建筑,建筑亦塑造人们的生活。回归质朴,重新思考人与建筑的未来。
寒烟衰草,古木遥岑,丰碑特立,四无行迹,观此使人有古今之感。以木结构为基础的建筑形态造就了中国古代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废墟”观念,极少表现废弃人造建筑的绘画传统以独特的方式传达时间的流逝。传统中国对“往昔”的视觉感受和审美在历史的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碰撞、交互,由此诞生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视觉文化;而抗日战争结束以后,当中华民族走出了那个满目疮痍的时代,那些昏暗而危险的废墟应该何去何从?《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在全球语境中思考中国的美术和视觉文化,分析了一系列丰富的传统和当代视觉材料,包括绘画、
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解读有关佛、道、儒的古代建筑,讲解这些建筑中有关雕塑、佛教名山、佛教寺庙、佛塔、道教名山、道教庙宇、孔庙、关帝庙、武侯祠等方面的建筑知道。小小一本书,带你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 化与智慧。
本书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染思成先生以随笔的方式,漫谈中国的建筑,文笔优美,深入浅出,立论清新,言之有物,是一本了解中国建筑艺术的优秀读物。这本书收入梁思成先生多篇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短论文及演讲稿,部分文字较为少见。建筑界业内人士、青年学生以及文化爱好者,都是本书的读者对象。
精选全国最具价值、最具特色的古镇、古村、古民居,古代建筑群,以当地的建筑元素为主体,进行功能性、历史性、溯源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的解读,旨在让大家通过对当地建筑的了解,更能深刻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貌,领略建筑背后所蕴含的故事。
《营造法式》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宝典”。全书共三十六卷,其中图样六卷,几乎囊括了当时建筑工程以及与建筑相关的各个方面,把当时和前代工匠的建筑经验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了一整套木构架建筑的模数制设计方法,并提供了珍贵的建筑图样。全书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技术的一部百科全书。本书对原著文字部分进行了注释和解读,将图样部分的图有选择性地插入内文合适的地方,形成了“古文配古图,古图释古文”的特点。另外,在“原典图说”版块中,编者对原著中涉及的相关建筑,不仅配上了实景图,还进一步给予了专业性的解读。这不仅让读者
《东南园墅》是建筑界一代宗师童寯,向世界介绍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的经典著作,也是其晚年于病榻上用英文书写的最后一部著作,初版于1997年;本次全新修订版由童寯之孙、同济大学教授童明执笔翻译,以简洁雅致的文笔,重新传达出童寯先生英文原著的真意。·赏园之趣:深刻解读中国园林的精神与内涵中国园林与山水绘画、文人情趣的联系紧密,童寯认为,“中国古典之园林,实为三维中国画卷”,“造园的情趣,远甚技巧与方法”。造园之法:全面分析园林营造的细节与技法建筑与布局——凉亭、厅堂、游廊、石船、台地装修与家具——门洞漏窗、涂漆木构、铺地纹理、假山石屏
“20世纪20年代初,石头缝里迸出了一个孙猴子,柯布西耶出版了《走向新建筑》,造了玉皇大帝的反。”《走向新建筑》被称为“一本奇书”、“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它把几千年来的建筑价值观颠倒过来了”。几千年的建筑史无非是帝王将相宫殿庙宇的历史……他关心为普通而平常的人使用的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将其当作建筑学的基本层次,而任凭宫殿倒塌。他关心人的尺度,强调恢复人道的基础,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认为这就是一切。他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平民化、工业化、功能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提出“住宅是住
本书初版于1957年。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快要窒息的氛围中,此书从现象学和象征意义的角度,对建筑展开了独到的思考和想象。作者认为,空间并非填充物体的容器,而是人类意识的居所,建筑学就是栖居的诗学。书中最精彩之处,莫过于对亲密空间的描绘与想象。他指出,家是人在世界的角落,家的意象反映了亲密、孤独、热情的意象。我们在家屋之中,家屋也在我们之内。我们诗意地建构家屋,家屋也灵性地建构我们。
北京是雄伟的皇城,六个朝代的帝王们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辉煌遗产,透过红墙黄瓦,我们能看到历代王朝的兴衰,并从皇城、皇家园林巧夺天工的技艺中体味到中华文明的璀璨。作为系列书的第一本,本书将为您揭开紫禁城的神秘面纱,从一个不同侧面感受一个个王朝逝去的背影。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依据作者在北大开授中国传统建筑通选课的讲义而成,该课程在北大很受欢迎,是历年来最为学生喜爱的课程之一。《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与通常讲述中国传统建筑的著作相比,突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人文特质,尤其注重思考在当下西方建筑观念和建筑设计占据强势的情况下,如何挖掘和发展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精华。与此同时,作者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类型,宫殿、园林、佛塔、桥梁等,并配有大量插图,与精湛的文字相得益彰。